Skip to main content

44. 回中国做学术有什么优势 和 可能的坑(嘉宾:韩腾)

Watch it on Youtube. Or listen on your favortie podcast app.

Show note

如今国内学术环境变化很大,越来越多的博士同学毕业后考虑回国走学术道路。对于在北美教育的朋友,这期节目里,李丁和韩腾讨论了回国申请教职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申请 Funding 的状况。国内的 tenure 制度和编制是怎么共存的?国内的评价体系大概是什么状况?加入大老板的实验室有何利弊?如果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欢迎收听这期的节目。

本期嘉宾:韩腾 中科院 副研究员

内容简介:

  • 0:00 韩腾的背景介绍
  • 1:12 韩腾回国找教职的原因
  • 2:13 回国找教职的流程和北美有什么不同呢?
  • 5:26 国内国外对于 Tenure 制度的理解不同点
  • 17:07 中科院的评价体系大概有哪些方面
  • 19:41 和 Adobe Research 的评价框架其实有很多类似
  • 20:47 中科院里有两个 track,研究型和工程型。工程 track 是怎么回事?
  • 23:44 基金 Funding 申请中纵向和横向的区别
  • 24:36 中科院强大的工程组申请大项目的竞争环境如何?
  • 26:31 国内招生的生源如何?中科院的优势是什么
  • 30:26 听众提问 1:几年后离职有没有违约协议
  • 32:02 听众提问 2:回国找教职发现了什么坑吗
  • 34:51 听众提问 3:时间管理有什么体会
  • 37:41 韩腾入职以来的一些体会,平台的重要性
  • 39:52 每年申请的基金命中率是多少?申请上天入地的国家大项目难点有哪些?
  • 45:11 加入大 boss 的实验室和自己建立实验室有什么区别
  • 50:00 韩腾所在的中科院人机交互组招实习生啦!

相关链接:

李丁之前对于回国和找教职的一些思考:

Full transcript text

李丁:大家好,欢迎来到新的一期李丁聊天室。今天我们有幸请到韩腾来聊一聊最近回国在学术圈发展的一些感想。韩腾,你跟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这个背景怎么样?

韩腾:好的,谢谢李丁的邀请。跟李丁也是在 2017 年的 UIST 见到的,已经很早了。那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吧,我叫韩腾,现在在中科院软件所担任副研究员,我是 2019 年毕业,从加拿大毕业以后就直接回国了,加入了中科院软件所,现在也是在从事人机交互技术研究。 回国两年多其实对国内的这种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方式,特别是在学术圈里面去发展的一些思考吧,也有一些积累,那也借这次机会和李丁聊一聊,然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一些经验。

李丁:谢谢韩腾愿意来分享。第一个其实我很感兴趣,朋友们也都感兴趣的就是,当时回国内学术圈的一些动机和一些原因。之前我也写过一些博客,也试图分析我自己比如留美国做研究的暂时目前阶段的一些原因。你的话,回国的一些思考是什么样子呢?

韩腾:我的动机其实非常简单的,就是因为我太太。我太太她在北京,在国内上的大学,然后博士又读的博士后,后来选择留校任教。相对来说呢,我的选择面比较广,因为我是做计算机的,她是做农业科学的。所以相对来说她的就业选择面会比较窄一些。考虑到这个情况,当时我就觉得那也没有什么好犹豫的,我选择回国当时也是因为这样才选择在北京,别的城市也没有过多的考虑。

李丁:那你当时在加拿大准备完成自己博士的时候,可能也就开始了解国内教职的一些信息,是怎么申请的?这个过程呢?像我的话,我可能之前对北美这边或者欧洲的找教职的这个流程大概的一个理解就是比如说十一月十二月交申请,催推荐人交推荐信,第二年的三四月份春季去就是每个学校的去面试吗?如果有拿到邀请去面试,秋季再入学当教授,或者说 defer 一年当教授的。这个跟国内的申请流程有什么样的相似或者区别吗?

韩腾:这个区别还是挺大的,就是国内的申请他没有明确的 deadline,更多的实际上还是你通过

个人或者朋友介绍去接触到一些团队,老师,包括学校,他们有这个岗位放出来。我比较凑巧,因为在我博士的后面两年也是经常回国,所以有很多机会跟国内的老师进行交流,也表达了想回国来工作的意愿,各个老师也是互相帮忙去推荐,看哪里有职位,也包括国内的一些朋友。基本上就是说,首先还是要跟国内比方说一些学科带头人啊,还有实验室的一些领导去聊,去介绍自己,去做学术报告。有了这个基础以后,后面就是说你真正再去找工作的时候,就跟他们正式的去提出这样的一个申请,这个过程实际上更多的是和学科带头人啊,还有一些实验室的负责人交流。跟他们有了第一步交流之后呢,才开始去准备材料。每个学校和每个学校情况不太一样,根据学校相应的当年的招人的一些政策啊,以及条件啊各个方面,你再去走下一步的流程。所以基本上国内的话是没有明确时间限制。当然可能是各个学校情况也不太一样,但是我的理解大部分是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的,更多的就是说看看哪个团队或者是哪位老师,或者是哪个学校,他有这样的一个职位放出来,然后你去走相应的应聘。

李丁:了解。那这个的确跟国外的挺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尽早的开始去各个地方做学术讲座,这个在国外也是一样,建立自己的影响力。所以说现在各种还在读的这种博士同学就可以尽早的开始给 talk 了,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然后刚才你提到了,如果要加入这种,比如说团队带头人或者实验室的大 boss,他们的话,如果有空位,那就可以考虑要不要来面试呀,要你交材料啊。其实这样子一个前提,因为我之前的了解,好像国内跟国外对于助理教授的定义也不是特别一样的。国外的话,比如说你只要当上了 assistant professor,其实你就默认是博导,有了独立带一个团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的义务和权利,那国内的话是什么样的一个状况呢?

韩腾:国内现在这几年,其实一直都在改革。像比较好的学校,清华北大就比较早,其他的一流的大学其实也陆续开始 tenure 制度。只不过每个地方的叫法不太一样。像清华北大,他比较直接,跟北美的接轨是非常一致的,他进来其实就是叫 AP,跟北美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些学校呢他们可能会有项目或者人才的一个名称,比方说叫特聘研究员或者特聘副研究员之类的,或者叫特聘副教授之类的,那这些其实都是为了吸引人取的一些名号。但是本质上其实大家弄清楚一点就是这些学校是不是都在实行这个 tenure 制,也就是说给五年六年时间,那一步一步的,等于跟北美差不多,就是要做一个非升即走的选择。至于名称叫什么,各个地方各个大学他们的叫法是不一样的,但是本质上是一致的。还有很多地方啊,国内因为现在处于变革的过程中,还有很多

地方,包括我们中科院实际上现在也是陆续在开展一些制度上的尝试。但是也必须得看到,有很多地方实行的还是老制度,也就是没有所谓的这个 tenure 制,那更多的就是说我们因为国内其实

是有一个在编和非在编制的一个区别吧,等于说只要有这个岗位,你竞聘过来,实际上就是你的工作,这种工作对你的考核并不是说非升即走,是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考核你。所以说国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制度,有的是老制度,有的是新制度,但是总体来说的话,大家都在朝着 tenure 制去发展,特别是大学走的相对来说会更快一些。

李丁:你刚才也提到说中科院现在也属于改革的过程中,可能 N 年之后也会变成跟清华北大类似的这种学制,评价体系,那目前的阶段他是怎么样的状况呢?你现在等于说上面还有更大的一个实验室是吗?

韩腾:目前来说,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两个问题。中科院,你像我是在软件所,大部分是有特聘研究助理之类的,它本质上也是一个过渡期,就是给你三年时间,来做出相应的一个成绩。那这个成绩其实是多方面的,有学术上的成绩,有项目上的,有转化上的,各个方面吧,那三年后如果是比方说做的比较好,那其实你就可以直接去申请副研究员,就类似于这样的。这个是中科院的正在改革的一些制度。因为这个制度也就是这两三年开始实施的,所以现在其实等于是大家还是在鼓励说,我要有一个比方说,国外的三年的工作经验,或者如果你没有的话,那就是等于是回国先实践三年,特聘的三年,再变成编制内的。

李丁:你现在是编制内的了吗?这跟你比如说你是清华北大的一个教授,拿了 tenure 有什么区别呢?

韩腾:现在几种制度其实都是在混合着走的,你像编制和这种不带编制的实际上就是中国社会这个非常老的这种国企化的事业单位的运营体制。但是现在在很多单位已经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很多像我们其实也是一方面是在编制内,另外一方面我们签的也是合同,就是合同制,那实际上最现实的其实还是要看那个合同。所谓清华的那个 tenure 制,实际上本质上就是长聘,也就是他的合同是给你签一辈子的,就是叫做长聘,那短期就是,tenure 之前他叫短聘,也就是两年三年或者是几年时间,那合同结束了以后,是不是要去签或者是这个怎么样,那就看你能不能过那一关了。所以现在最现实或者最实际的其实都是看合同。

李丁:所以说你现在副研究员这个编制内的合同就是长聘的终身制的合同?

韩腾:对,默认它其实是一种长聘,但是我们实际上也是要每几年要一签的。

李丁:那就不是长聘啊?

韩腾:所以说它两个制度实际上是混合的。他其实等于是,不像以前啊,你只要是拿了这个岗位的我们叫做在编的人员。那你就好像说拿了一个金饭碗一样,或者是什么一样,其实现在已经不存在这个概念了。你在编无非就是能够帮你去解决体制内问题比方说户口啊这些事情。但是你是不是能够在这个单位留下来,或者是能够有好的上升空间,那这个完全是取决于客观的对你工作的评价,那如果你是,比方说每年都没有什么产出,或者是说做的不是很理想的话,那实际上也是要有淘汰的,实际上也是要面临这种被淘汰的这个选择,所以现在就是没有那种金饭碗那个概念了。所以大家还是要不停的去迫使自己去做出新的东西,或者是有影响力的东西。

李丁:这个点跟美国的跟外国的 tenure 还是不太一样。就比如说外国的的话,你 tenure 了之后只要不犯大错,只要每年该上的课去上了,research 哪怕可能没有出什么很好的成果,学校也不会 fire 你。那这个的话,再比如说清华北大他们是一样的吗?

韩腾:他是一样的。原则上你是有编制的或者是长聘的,它不会去 fire 你,但实际上这个东西很现实,如果你没有做好或者是做出相应的亮眼的成绩,因为它是有竞争的,那么作为这个不管是院领导还是校领导来讲,那我为什么还要再聘用你?它是有这种潜在的这种竞争导致你必须得不停地要做出好的东西来。如果你真是说我什么也不错,我在这里养老或者怎么样,这个东西现在是越来越不被容忍了。就是这个事情不太容易出现了。

李丁:我提这点,我感觉很多教授,全世界的教授都是很想做好学术的。所以说就算这种美国教授,他们有刚才说的这种终身制的体验,他们也很少会去无所作为,他们都还是会,因为他们前面 tenure clock 已经让他们有了动能摆在那个地方,他们还会接到往前走,但我这个问题是签长期的合同和短期的合同。这个问题就是说国外的它是一个我记得好像是个长期的合同?你 tenure 的时候那个合同纸换了,就说 indefinitely 对吧,那国内他们是有 evaluation 的,他不会因为你做的不好而系主任就说你得走了,因为你做的不好对吧?因为我也的确见到过很多可能划水比较严重的这种 associate professor 对吧。然后我好奇的是,比如说国内有这种划水现象的存在吗?还是说因为你说实际上好像还是在短聘,对吧?

韩腾:对,他那个合同其实就是说其实编制啊,相当于这种长聘,但是你说有没有划水的,那肯定是有啊,咱不能一概而论。那种情况就取决于你的团队你的领导包括你的研究所或者是你的

学校是吧,那他们来决定说你是不是还适合待在这个团队。你比方说一个没有什么贡献,或者是没有什么个人发展的话,那实际上这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勉强的状态,那又何必呢是吧?因为这个东西它等于说什么呢?就是你做不好,实际上你个人的经济收入呀,然后你的这个工资啊,相对来说都会比较受限制,比较受限制那所以说对你个人也没有什么提升的空间,这个时候实际上就是你勉强留在这儿,毫无意义。实际上是这么一个一个状态,所以他不会说是我直接强制辞退你或者怎么样,他不会这样但是总有法子整你嘛。因为你毕竟要往前走,或者整个团队要往前走,那你一定要面临一个选择。

李丁:你刚才提到这个评价的体系,那在你的体会中大概有哪些方面的一些 evaluation 呢,比如每年的年度考核?

韩腾:对,像我们每年都要做述职报告。其实不管是在公司还是在单位,都存在这个的。那现在比较好的就是说你的个人成绩或者是你所做的事情,大家看的并不是单方面的。比方说你是擅长做前沿的学术研究,那么你可以说我每年发的好的高质量的这些文章期刊之类的,可以拿这个来证明自己研究的先进性。比方说你是非常注意落地的,或者做产业转化的,那么相应的,比方说跟企业的合作,甚至是自己的成果转化的一些成绩,其实都是可以的。现在国内一个大的趋势就是经常说的这个破五维还是破四维,也就是说不能光以论文数量来作为评价一个科研人员的唯一标准,或者也不能光看它身上带的这个学术的帽子,因为这些有时候其实都是非常片面的,那大家现在比较注意的或者是比较看重的还是你这个东西的实际价值在哪里,你这个价值可以体现在学术上,也可以体现在实际的转化上面。那也就是说不要去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但是他们更多的意思就是说,我做的这些东西确实是一个好的研究,然后文章只是我阶段性的一个汇报而已。其实更多的价值上面的一个取向是偏向于这样,因为国家现在也面临就是要发展,其实要走一些务实的道路,去解决一些关键的技术问题,所以大家并不是完全去看文章,如果能够真是在工业界去解决一些非常重要的一些技术问题,或者是一些其他问题的话,大家一定会认可你。所以这个这个是目前国内的一个现状。

李丁:听起来,你们中科院的这个评价体系跟我们公司跟业界的都很像啊,跟业界的研究比如 Adobe Research 非常像。有的人喜欢想要做出 academic contribution,他们就发有影响力的 paper,有的人想要落地,那就跟产品组做一些比较踏实的这种 R&D,这都是非常 flexible,就你看你想做什么或者擅长做什么。

韩腾:对。中科院是有比较灵活的环境的。我们这边有研究系列,有工程师系列,结合你个人的志向去谋划的这些发展的方向,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这些都是被鼓励的,但是关键就是说你确实得做出点成绩,真真正正能被别人认可,能够带来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东西是比较客观的。

李丁:那还有个问题就是中科院的话是一个研究型的所,它里面的工程这个 track 是怎么样的?它是有个公司吗?为什么会有一个工程系列的?

韩腾:这个问题很多同学可能都会感兴趣,因为中科院它并不是单纯的研究型的机构,这几年中科院也是在不停的改革。像五六十年代,就是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那个时候中科院当然要去解决一些科学问题,或者是一些重大的技术攻关。因为那个时候大学相对来说基础研究没有那么的集中或者是有实力,但是这些年这个角色一直在发生改变,我们现在看大学里面的研究其实已经是非常的领先了,然后水平也非常之高。那么中科院实际上一方面要去做这种基础研究,另外一方面他有一个非常重大的职责,就是帮国家去解决一些重大的项目。比方说上天入地的或者下海的这种项目,因为这些都是牵扯到国防,牵扯到国家最高的机密的一些东西,那这些东西很少是交给公司去做。那大学来说的话,大学要大学老师一方面做科研,但是另外方面他们也有教学的压力。他们本质上还是一个学校,所以有些大型的国家项目的话,往往是放到中科院,依托中科院来做来建设。那为了做好这些东西,中科院一定是要有自己的工程团队,所以我们就有研究系列和工程师系列。

李丁:那工程系列其实就跟公司特别像了,只不过相当于国营公司的感觉。

韩腾:对,其实运转的模式还是比较相似的。他也要去接项目,做好项目去验收就类似于这种。

李丁:了解。那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在国内的话,这个经费申请什么样的?中科院的话那你们也需要申请经费嘛。像你刚才说到国家会发布一些重大的项目,让你们来做研究的,做工程的,那你们还需要申请经费吗?

韩腾:这些项目都是需要申请的,国家层面比方说科技部呀,或者是基金委啊,或者是地方的,那么他们其实都是结合现在比较关键的一些技术啊,或者是比较前沿的一些技术来发布一些需求啊,或者是一些基金的机会。那么,对你团队来说或者是中科院来说,他们自己也要去申请,去 PK,去拿到这些项目,来竞争上岗,类似于这样的一个体制。所以说中科院实际上大部分团队是需要申请项目的。我们这边项目就是分成两大类啊,一类是纵向项目,指的是一些像国自然基金这种国家课题。另外一部分是属于横向项目,横向项目就是一些偏企业化,然后偏工程化的这种项目。这两部分项目其实都是需要去争取的,因为你团队要生存,团队也要发展,所以这个钱主要是靠项目来支持。

李丁:我感觉好像你刚才说的这个纵向的这种其实很像是 NSF,是一种研究型的 funding,因为钻得很深,把这个领域的一个小问题给钻透了,横向更像你说的这种工程型的,你要把很多团队凑到一起,能够上天入地啊这样子的。那我还得有个 followup 的问题,你刚才也说到了,有点跑题了,既然你说了大学老师没有工程团队去做这个事情对吧?然后公司也不能参与这种方式的竞标。那中科院的工程队在写横向的这种方案,那不是一投一个准吗?有什么重大的竞争者?

韩腾:不是,首先纠正一点,大学现在其实他们自己是有工程的那个系列的,也就是说,大学

老师现在体制上其实还是很 flexible。也就是说,他们除了有自己的学生,那如果你的经费足够的话,很多大学是可以自己招这个工程师的,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因为他也是实验室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说他们也是需要去竞标这些,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的一个项目。然后另外一个就是说去竞争去 PK 的,首先中科院是 100 多个所,每个领域可能有几个所在做这个事情,所以说它并不是承包制。另外中国除了中科院,还有电科院,还有航天工业,还有各类的这种国有的国行的这种大型的事业单位,研究型的,所以相对来说这个之间其实也存在竞争关系。然后还有一些公司,比方说一些项目,它其实并不是完全都是要交给国家队或者是这种国有的国字号的队伍,有些项目他也是要面向社会来招标,只要它符合这个资质啊,符合这个东西。所以说竞争是全方位的。

李丁:这个挺好的,要不然的话,那不就是自己写申请,只有一个人交了,没有竞争。另外一个就是生源嘛,比如说中科院的话,你现在的招生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

韩腾:这个必须得承认啊,中科院现在生源上面,它受数量的限制还是比较大的。根本原因在于说中科院的规模有点大。像教师队伍,有硕导或者是博导资格的老师相对来说会比较多。我们这边就是等于说是,你招生的学生数量没有那么多,所以说中科院相对来说在学生资源上是比较紧缺的,大学会好一些。大学它根据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它相对来说分配的学生名额会相对宽松一些。所以大学其实你看很多实验室都是以学生组成一个队伍,博士生,硕士生。那在中科院你会看到很多并不是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组建这样的一个队伍,他会更多地通过员工,在岗的或者是非在岗的研究人员来组建这样的一只队伍。所以这个是两者之间的一个比较大的差别。

李丁:我猜测生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经费的分配,就是给你多少个 headcount 就能用多少个。然后另外一方面,也有学生选择的意愿,应该这是一个。比如说可能学生他就想选清华北大,或者是其他的一流院校,他就不乐意来中科院。那作为一个学生的角度来说,他选择中科院,它的优势有哪一些呢?

韩腾:这个其实是分领域的,从研究的水平来说的话,其实中科院还是存在很多,比方说咱们这个信息口儿,还是存在很多非常顶级的这个研究团队的。有些学生它是为了那个老师而来。就是说我盯住这个研究团队,我盯住这个老师在国内国际上的这个学术影响力,所以说那个时候他其实不看我去的是哪儿,更多的是看我来到了这个老师的队伍里面。但是有一点就像你刚才说的,很多学生实际上还是有名校情结,现在比方说我有机会去清华北大,很多学生还是很乐意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面,必须得承认啊,就是说生源上面清华北大绝对在国内,其他学校或者其他的科研院所是没得比的,因为名气影响力放在那儿。但是中科院的生源更多的是靠整个所的声望,包括这个老师他团队的声望,还有中科院它自身有一些项目上或者是这个团队上资源上面的独有的地方来吸引这些优秀的学生。其实这几年也能看到,有很多清华北大的本科毕业生也是愿意到中科院来保研来读博士的。

李丁:这个我感觉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怎么让学生较客观的去评价哪一个研究院所是最好

的,因为毕竟这个名校情结全世界都有。美国学校也都是那几所能拿到最好的学生,这也是一个全世界的问题。在这录制这期节目之前,其实我在我们那个微信讨论组和那个 telegram 讨论组,问我的听众们这期的节目,大概有什么类型的问题。这是几个观众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就是说他们问几年后离职,有这种违约协议,违约的这种条款吗?在你的经验里。

韩腾:这个问题问的比较 tricky,因为离职有各种原因。如果你是正常的这个工作调动啊,或者比方说我要去到另外一个地方换到另外一个学校。其实这个都是很正常的人员流动,我觉得这个倒不存在什么违约不违约的问题。但是确实我们也看到有一些人,他可能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什么,往往是来到中科院就是为了拿一个户口,拿完以后他可能就想要去公司赚钱,那这种是一定有违约的,因为你在签的时候或者是大家在去做这件事情时候,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协议的。然后就是做到合同上的,比如说你得做多少年才能走,对吧?你如果提早走了,就要付出代价。

好像所有的国有企业,或者是事业单位,现在都开始比较注意这个了,但是比方说我们做研究的,正常的工作调动啊什么的,都没有什么违约不违约的问题,主要是你个人和团队互相之间的一个考量的问题。

李丁:第二个听众提出的问题,他问的比较宽泛,他就说那你回国这段时间有什么坑,就是回国找教职啊,包括入职这段时间有什么坑吗?

韩腾:我觉得主要还是要看准政策,因为前段时间也是有一些新闻,就是非常负面的是吧,中山大学什么的,就是说招了一堆这个特聘最后能留下来的比较少,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要看准政策,他放出来的这个职位,他的这个预期,包括他的 duty 是吧。他的期望你能达到什么程度,将来

能留下来,会走怎样的一个 track,这个东西是通过规则上或者是招聘里面说明的,然后也一定也要去跟你对接的,或者是你去聊的那个学校的负责人啊,或者是一些团队的负责人去聊透,把这个问题。所以不要特别盲目,不要不了解情况你就去申请,或者什么。我觉得坑往往就是说你前面没有聊的特别的明确,或者是没有深入的情况下去做的选择,总体的原则上我觉得,你说有什么坑,我觉得会做,我觉得不是坑啊,都是需要做一些心理准备,如果回国来走这个 tenure track 的话,一定要做好它并不比美国容易的这么一个准备。现在学校不管是清华北大也好,还是这种一流的大学也好,其实大家现在的期待值都非常高。这个东西是水涨船高的问题,因为现在优秀的人太多,这个 bar 也会随之提高,在很多学校他们就会期待你说我做到世界第一,或者我至少做到中国第一,你才能顺理成章的留下来。你要去做到,你要以这个为目标的话,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几年会很辛苦。中国就只有一个中国第一,所以你就得做到第一,或者你充分的证明自己的价值是足够的。大家一定要做好这个准备,你要回国,特别是在学术圈,就是说这个东西真的是水涨船高,大家现在的期望值是非常非常高的啊。

李丁:第三个问题也是非常宽泛,他说时间管理方面有什么体会吗?就是在中科院,包括回国跟你在北美读博期间。

韩腾:这个问题非常好,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不管是北美还是在国内,其实大家都会遇到,就是从学生转变成一个老师的时候,你的时间管理一定是不一样的。非常大的一个体会,那确实是当

在读 PhD 的时候,当学生的时候,你做 research 是非常 focus 的,你真的是享受 research 的过程,整天在琢磨 research 的过程。但是你当了老师以后,你会发现你有各种学术资源的问题,因为你要想着去申 funding,然后你还要有一些管理上的问题,包括比方说,你帮系里面去管招生 h 或者其他的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一下就被打散了,那个时候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节奏其实还蛮重要的。因为一方面你要处理好各类各样的事情。当然这个里面我还要再提一下,你要有家庭,因为年龄大了嘛,所以说你还要去兼顾自己的家庭,我觉得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的一个改变。在这样的一个有很多不同的事情每天找上来,或者每天不同的会议找上来的时候,怎么能够再去协调出时间去做 research,去指导自己的学生,其实那个真的是很讲究。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改变一定是要有的,但是这个调节也一定是要自己做的。

李丁:非常非常同意,就我在入职工业界之前在读博士的时候,读本科的时间都是一大块的,我可以说我这个星期就这一个 project。作为博士生我也没有什么 meeting,一星期就开会一次跟老板看一看就行了。然后现在工作之后,你别说一星期了,就一天的这个 block 完整的 8 个小时都是非常非常难的,基本是奢望了。所以像你说的,每个人的这种怎么去时间管理的方法肯定很不同的,我们这期可能也没有时间去讲得很 detail,但是肯定有改变,做好改变的这个心态就非常重要。那这期的 3 个听众的问题就是这样,如果之后某一些听众有问题,可以接着加入我们讨论组来提。然后接下来我还有几个自己的想和韩腾聊的,一个就是,你现在也入职两年多了嘛,刚才你提到时间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改变,然后其他的跟你之前想的回国有什么 unexpected 的,这种

无论是学术方面的,或者说是管理学生啊,或者说是做工程方面的不同的。

韩腾:你说如果是没有想到过的啊,我觉得其实是有一个非常正面的,在国内实际上你能接触到或者你能用到的资源,我觉得是非常非常多的,首先,你来到一个好的平台,当然这个很重要,不管是北京的上海的,还是说这个地方的一个好的平台,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带给你的就是一些非常好的资源,非常多的机会。以前做学生或者在北美的时候,其实我觉得还是很难去接触到这些比较大的或者是比较核心的这些东西。但是在回到国内以后啊,其实有一个非常大的一个转变,或者是让我自己觉得我做回来的这个决定还是蛮正确的,就是因为能接触到一些比方说国家很大的项目资金啊,或者是这个方面的支持力度是真的比较大的啊。然后另外一个就是说你能接触到很多 top 的资源,当然我相信你去到更好的地方,比方清华北大,你可能接触到的会更好更优秀。但是其实在中科院这个平台下,我们也能看到有很多做得非常非常好的老师,然后在产业在学术界都非常非常有影响力的老师。你跟他们聊一聊,跟他们找找合作对个人的帮助。包括对个人视角的一些帮助,其实是非常大的。我觉得这点确实是之前,因为也不太了解,回来以后我觉得感触是比较深。

李丁:这个挺好的,这个我以前也没有什么体会。其实刚才发现我漏了几点,想讨论的一个就是说,刚才我们谈到基金申请,那您每年大概现在比如说交多少基金,你写多少申请,然后中的几率大概是多少呢?

韩腾:对年轻的老师来说还是以这个国自然,有点像 NSF,咱们叫 NSFC,这个国自然为主,它的支持力度其实没有那么大,比方说青年基金就 20 多万,然后面上项目就是 60 来万,那这个的话就是说一定要去申请,就是它有点像是说,它不代表特别有价值。但是呢?你如果没有的话,也是不行的。所以说这个等于是面向全民的,就是面向全部,就是中国整个铺开的,因为它不光是面向几个好学校,它是面向所有的学校,所有的这些科研机构其实都是有机会去申请的,所以相对来说它的这个 PK 也是比较大的。虽然钱不多,但是大家都还是比较在意,因为它毕竟是国字号的,自然基金的这个钱,对年轻老师来说的话,一个是青年基金,一个是面上基金,那这两个一定要去试,青年基金呢,有一个年龄的限制好像啊,然后面上基金还好一些,他没有那个年龄的限制,我觉得大概的比例啊,就是根据真实的情况,大概就是说 10%的命中率。你也可以去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往年,当然是分好几个口,比方说咱们基本上都是在看这个信息口。这个大概就是 10%应该不超过 15%这个命中率。所以竞争还是挺激烈的啊,再往后其实主要就是从这个纵向来说的话,就是咱们经常提到什么优青啊杰青啊,青年长江啊,类似于这种,那这个相对来说就属于高水平的竞争了,他是属于大家做的都比较好的。都是各个领域内比较顶级的研究的青年人,然后大家拿在一起来推一位。所以基本上每年的那个 PK 比例也是 1:10,最后会选出十个候选,因为申请人很多啊,申请的人可能得有小一百个,但是他一个口,比方说一个方向不管是图形学方向,还是人机交互方向,或者是一些其他方向,他就会选十个候选。最后这十个会在里面选两位,我们叫做上会,也就是能去做答辩。这两位里面,最后选一位,所以说这个竞争是非常非常激烈。因为大家其实现在都很强,在各个领域能够被选上的,其实代表着他已经在各个领域是各自的领域的佼佼者了,在这个领域之下大家再去 PK,所以这个竞争其实还是比较激烈的。然后除了这些项目以外,其实国内还会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别的一些项目,因为我们刚才

讲了很多,都是国自然的项目,国内还有科技部的项目,还有教委的项目,然后包括,如果你是对做军事有兴趣,或者是有这个 match 的话,实际上你也可以去接这些或者去 PK 军队的项目,然后有军委科技委的呀,其实种类还是很多的。但是当然每个对 qualification 的那要求是不太一样的,特别是牵扯到对军队啊,或者是对这种项目的话,要求大家一定是要涉密的嘛。

李丁:其实跟美国的分类有点像,就 NSF, NIH, DARPA, FBI 有不同类别。那这种的话,你大概每年的时间分配有百分之多少是在写项目申请上面呢?

韩腾:国自然它是每年的 3 月份,是集中的申请期,然后一般各个单位又要比国家最终的 deadline 要提前个 10 天左右吧,因为他要单位里面内部梳理,如果你是学校比较大的话,那你就要更提前一些,所以基本上大家是春节前后就要开始动手去写这个东西去做准备,然后到三月份投出去,所以它相对来说那会儿占的时间会比较多。然后其他的项目就没有 deadline 了,就是说它可能是看项目本身的一个需求,他有时候会放出来,然后你去根据自己的情况去申请。所以每年的三月份应该说是很忙的一段时间,就是在这个国自然的这些申请上面。

李丁:你刚才这个也提到了另外一点,就是说加入大 boss 的实验室。那么这种情况下跟自己建实验室有什么区别呢?就比如说你加入了一个大组的话,那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不用写基金申请了,就靠上面的钱就活得挺好的,还是说还是一样的。

韩腾:它是一样的,所有的钱你不用去走申请,只不过有些钱是,你只有在大团队里面,比方说,这些已经是 40 多岁 50 岁左右的这些,就已经是学术学科领导人,或者是学科带头人,那他们实际上是要去面向更大的项目。就比方说科技部的重点研发,那都是在千万级别的,或者是其他的这种更大规模的一个项目,那么对年轻的人来说,就是说我们一上来肯定是没有这个资质,或者是没有这个能量去申请到那样的项目的,所以我们能面向的其实还是就是比方说刚才的国自然的青年基金啊,面上基金这些,就是说你是要去搞定那些项目,那你的跟上面的人,或者是这个领导人,或者是带头人,或者叫实验室的主任啊什么的,他们要去搞定,就是更高一层的这个项目,所以说这个层面是不太一样的。那最终就是说,你在一个团队里面有一个好处是什么呢?就是中国咱们讲究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是非常有体会的,如果你是到一定阶段,每个都是分散开来的话,实际上你很难去承担。我一开始讲的话,就是国家真有一些非常非常重要非常非常大型的这种公关的项目,你靠一两个小团队是很难做的,因为你没有那样的人才储备,没有那样的

一个积累,那个时候往往是要交到大团队手里,因为它有比方说带头的,然后中年的青年的学生,他一层一层分的非常明确,这样的话他有组织的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那对个人发展来说的话,因为你个人也是需要有一些方面。比方说你你到自己的简历里面,或者是自己管理过的一些

基金项目,那个时候我们就要从小的开始做,就是从小的开始申请,实际上是这么一层关系。

李丁:它就等于说团队带头人他们其实是相当于一个资源整合的作用,它存在有很多的教授,各种级别的教授,中年青年的可能负责方向大大小小有点不一样。但他们可以整合起来来接下这种千万级别甚至更大的这种项目。

韩腾:他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年轻的在大团队里面实际上有一点,就是说你等于是去了一个大公司,其实概念非常像。其实你是有一个平台,你在这个平台上面,你可以去做个人的发展,但是你也要同时明白,你在这个团队里面,或者在这个平台上面你的角色。我觉得这点是比较重要的。那这个,国内现在其实也是鼓励,年轻的人要勇于去承担嘛,是吧,有人去承担。其实每个人身上都会带一个小队伍,比方你有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一个小团队啊。那这样的话就是说你又要去运营好你自己的这样的一个小的团队。所以需要去学习,需要去锻炼的,这个也是方方面面的实际上。

李丁:是你说的这个,其实我刚才也想到好像在美国这边他的类似的概念就是 co-PI 嘛,就是

很大的那种 NSF 的,他有的时候要找三个四个甚至五个甚至更多。我见过最多有六七个教授 co-PI 的都有的。然后像你说的这种,因为他一个 lab 可能不能支持这一个项目的全部方面,在分布到各个领域啊,交叉学科去的。

韩腾:像国内有些非常大型的项目,其实也是要做一些联合,比方说我们中科院要出一些单位,然后大学也要出一些单位,这样大家把所有的这个领域里面最好的队伍联合起来,然后去共同承担这样的一个大型的项目。这种大型的项目,一个是基金的规模非常大,另外一个就是它时间上一般都好几年。所以一定是要有这样的一个结合的。

李丁:最后,中科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那你要来发一下你的招实习生或者招学生的广告吗?

韩腾:谢谢啊,就趁这个机会,其实也是希望跟更多的现在北美在欧洲的同学们去说一下,我们现在其实也是面向全世界面向海外留学的同学。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那我们也要充分的利用好自己在国内的一些优势,所以对感兴趣的同学,其实也是非常欢迎。特别是在人机交互这一块儿,欢迎能够跟我去联系,看看有没有做实习的兴趣啊。就类似于这个我们是非常鼓励的。另外就是说对即将毕业的咱们的北美的博士来说,其实大家不用对国内的一些什么事情就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一些恐惧或者是不确定。实际上国内其实它有自己的一套制度,但是同时呢,它所能提供到的机会以及平台以及资源,实际上我相信是在很多情况下不一定是比北美差的。那更多的实际上还是要把握住自己的一个目标和一个规划,然后当然真的是希望就是因为我们是在做人机交互嘛,希望更多的人机交互的同学们能够回国来支持国内人机交互的发展。因为这个其实还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大家其实也是正好借这个机会,有更多的问题,然后有更具体的问题,也欢迎来找我聊一聊,或者是来讨论一下,都是可以的啊。

李丁:那我之后会把韩腾的主页和他的邮箱联系方式都放在 show note 里面。今天我们的节目就先到这里,谢谢韩腾来分享他最近回国这几年来的一些体会。如果你觉得这期节目有意思的话,欢迎订阅,在你的朋友圈里面分享,也欢迎在 Apple Podcast 或者小宇宙上面给好评,如果你有任何问题,show note 里面有我们的官方网站和联系方式,我们下期再见。

韩腾:谢谢李丁,再见。